圖、文 / 俐安 2024.08.23
家裡的餐桌上偶爾會出現海鮮,但僅限於處理過的「食材」,不會出現「完整的生物」,以魚來舉例的話,家裡只會有分切好的魚排,幾乎不會出現整尾的魚,所以在來到年年有鰆打工換宿之前,我不曾殺過魚,小夥伴們笑著說我就是年年有鰆的目標客群。
在年年有鰆打工換宿的期間是我有生以來最常吃魚,也是最頻繁料理的日子,截至目前(打工換宿的第三個星期)已經累積了五次殺魚與煮魚的經驗。
▲8/2 第一次是赤崁撿的下雜魚(沙丁魚),步驟很簡單,只需要去頭、去內臟,後續料理成茄汁沙丁魚,用燉煮的方式讓魚骨軟爛好入口。也是我人生中第一次處理完整的魚,過程並不困難,但我記得我的內心很緊張。
▲8/13 第二次是魚正買的下雜魚,學習最基礎的「三清」:去鱗、去鰓、去內臟,新鮮的魚簡單裹粉再煎過就很美味。
▲8/17 第三次是小黑帶了四條鮪魚來,我與虹霖、泰瑞一起練習用「五枚切」處理其中一條鮪魚。我記得這天我拿刀時,不時被問:「你是不是很用力?」我都是回答:「我很緊張。」因為我真的很緊張。
▲8/20 第四次原本要去赤崁撿的下雜魚,但遲遲等不到漁船回港,因此改回到第三魚市場買魚,石斑煮魚湯、小管裹粉炸、黃鯽則做成湯霜和裹粉炸。
▲8/23 第五次也是去第三市場買魚,盤仔魚清蒸、烏尾冬油煎。或許是因為上手了,這次三清處理得比之前迅速許多。
老實說,雖然這幾次殺魚、煮魚多半是有人手把手地教學,但每一次我都還是很緊張、很焦慮,追根究柢或許是因為比起超市架上已經處理過的肉片、魚排,「一整條魚」對我而言太接近一條生命了。
我知道有些矛盾,明明魚排和一整條魚都是生命,可是在面對一整條魚的時候,我還是很擔心犯錯、擔心搞砸這條魚、擔心對不起這條生命,所以很緊張、所以很焦慮。
經過這幾次殺魚、煮魚,我不會說什麼「自己動手做的料理比較好吃」這種老掉牙的感想,但這確實再次提醒了我餐桌上的每一道料理都是生命。
我想我下一次殺魚、煮魚依舊會很緊張、依舊會很焦慮,又或許這種事終究是沒有克服而只有習慣的,不過我也相信我能做得到,並且期待著下一次料理魚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