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俐安 2024.08.16
採集
抵達赤崁魚港時通常是清晨六點,有時港邊早已熱鬧不已,每一位漁工都忙碌不已,有時港邊則人煙稀少,可能是因為前一天深夜的雨勢影響了漁船作業,直到六點半才開始陸續有漁船回港,而今天,老天爺心情似乎不錯。
漁獲下船之後會先放入裝有冰海水的橘色桶子保存,接著一籃一籃撈起放到桌子中央,坐在桌子周圍的大哥大姐們便會開始迅速分類這些魚。
分魚的大哥大姐腳邊會有不少塑膠籃,如果塑膠籃裡的魚長得都很像,那就是丁香魚,也就是赤崁漁港的漁船要捕撈的目標魚種,如果塑膠籃裡的魚長得不盡相同,那些就是「下雜魚」,也就是非目標魚種,而這些「下雜魚」正是我們此行的主要任務。
「下雜魚」並不是指毫無經濟價值的魚,像是只要仔細觀察,其實可以發現分魚的大哥大姐腳邊的塑膠籃之中,通常還會有裝著體型較大的魚類的籃子,那就是相對可以賣到好價格的下雜魚。但是在實務上,漁船進港卸貨往往是最忙碌的時刻,比起一一分類與挑選魚獲,漁工們更需要把時間運用在處理目標魚種上,而難以顧及到下雜魚。
因此,下雜魚更像是被錯置的資源,往往在有機會被認識之前,就被拋棄或當作魚飼料了,年年有鰆之所以頻繁地採集與記錄,便是期望藉此放大下雜魚的價值,發掘牠們在科學研究和教育上的潛力。
展鰭、水拍
採集完成後便是標本的製作與拍照紀錄,用針暫時固定魚鰭、滴上福馬林加以固定、最後放入水缸中拍攝照片。研究的標本流程與讓客人體驗的遊程類似,然而身為小幫手,我覺得遊程更側重於引導客人操作與體驗,因此注意力主要是放在客人身上。而在赤崁下雜魚調查中,重點則是放在標本製作本身,專注於操作和眼前的魚身上。
在展鰭的過程中,我意識到自己鮮少有機會花這麼多時間細緻地觀察一條魚。透過這次的調查,我才發現魚其實很漂亮,不同的魚身上會有不同顏色的光澤,展開魚鰭時也可能驚喜地發現其中藏著美麗的斑點與花紋。
我很不擅長分辨物種,對魚類也稱不上熟悉,但這樣的近距離接觸確實讓我開始對牠們產生興趣。
每次的赤崁下雜魚調查都是清晨五點半出發、六點抵達,等到標本製作告一段落時,往往已經是早上九點之後了,這個時刻,多數人或許才剛開始一天的生活,我們卻早已完成許多任務,雖然疲累,但心中非常充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