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10
文/圖:子瑜
如果你走進年年有鰆工作室,那你很快就會被座位上的魚標本吸引注意。魚已失去原先的鮮豔色彩,即便如此卻不減神氣,像我一眼就愛上的東方豹魴鮄,如羽翼般的胸鰭仍大展翅膀,依舊帥氣。而標本的形式也更能讓人定睛觀察,魚的鱗片形狀、觸感、嘴、鰭的各種樣態。
製作魚標本共有幾個步驟。首先年年有鰆會提供「下雜魚」,何謂下雜魚?事實上每次漁民出海捕魚都會設定好「目標魚」,例如主要想捕撈丁香、小管,卻難免有其他魚種進入漁網,即是「混獲」。也許並非澎湖人常吃的魚種,或大小、價格不適合拿到魚市場賣,就會變成被丟棄的下雜魚,這也成為年年有鰆的標本素材。
拿到魚,下一步則是「展鰭」和「固定」,利用鑷子跟小針,把魚身上的背鰭、腹鰭、尾鰭跟胸鰭展開,再淋上福馬林讓魚鰭固定、肌肉不再收縮,成果就能如同魚圖鑑般完整。
展鰭細膩如手工活,一個不小心就會把魚鰭間的薄膜刺破,幾隻魚因此變得坑坑巴巴,非常考驗技術。但也是在這階段,我們才會密切而細緻地觀察魚,第一次知道背鰭如此晶瑩透亮,第一次發現鱗片不同的菱形紋、橫紋和真實觸摸的觸感,經歷一個重新認識牠們的過程。
完成後就進入「水拍」,將展完鰭的魚放置水中,就可以不被魚鱗反光影響,清晰地拍照了!
到此,我們能參與製作標本的過程告一段落。接著就會由年年有鰆將魚放進福馬林浸泡,視魚種不同所需等待的時間也不一樣,體型小的魚苗需2-3週、大型魚則可能需花幾個月。我們就看著自己的寶貝魚送進箱裡,期待牠們「出土」的那天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