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羅绮
「身為澎湖人,在日常飲食中,海鮮出現的頻率非常高,很多魚都很常吃,味道也都很熟悉,但是真要細說那條魚是什麼樣貌、什麼時節是產季,說實話,當時的我一點概念也沒有。」志航是年年有鰆草創初期的核心成員,也是團隊中少數的澎湖人;他指出,澎湖的世代斷層導致年輕一輩對海洋環境相當陌生,因此當得知友人佳容想發展「食魚教育」時,他相當感興趣,並在下班後以兼職的方式予以支持。
志航說,他知道怎麼吃魚,但是對於具系統性及知識性的食魚教育卻相當不熟悉,因此他總是在年年有鰆的課程中把握機會學習、充實自我,並向團隊夥伴請教各方面的魚類知識,藉此截長補短。
在團隊中,志航多以當地人的角度提供許多地方資源,而這正是創辦人佳容較為缺乏的部分,因此在團隊創立前期的發展中,志航是舉足輕重的角色。隨著團隊逐步上軌道後,他在第二年轉為協助下雜魚的採集和標本製作;然而到了第三年後,志航因為正職工作的繁忙,開始退居二線,為團隊頂替缺活動工作人員的缺口,或協助宣傳。
志航表示:「比起料理魚,我更喜歡浮潛時看生物在自然環境中本來的樣貌」,對於魚類觀察、採集、養殖他都相當感興趣。志航舉例說,每年7月澎湖海膽開放採捕,同時也是海膽族群量最受威脅的時刻,因此2022年夏天他主動提出「海膽養殖計畫」,要將漁市場販售的海膽買回來飼養在養殖缸,並紀錄成海膽飼養觀察日記,進一步帶領大眾認識海膽的生態習性,直到2個月後的採捕期結束,再將海膽平安送回海裡。
對於團隊的未來走向,志航希望年年有鰆能成為一個自主營運商業模式的團隊,不會再因為做公益性質的活動而壓縮財源,或必須依靠公部門計畫才能執行;他也期望,年年有鰆能發展出成熟的商業品牌,「這樣我才能繼續跟著團隊做我自己感興趣的事情,發展各式各樣的小計畫,像是海膽養殖、下雜魚計畫,或是將魚標本放入流程活動中……」,在說的同時,他眼中閃爍著興奮又堅定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