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標本DIY體驗

文/大飛,圖/年年有鰆

從赤崁漁港直接採集來的下雜魚,種類五花八門,是極佳的大自然教材。年年有鰆現在要邀民眾一起從下雜魚中認識品種、動手體驗作標本,聆聽澎湖的海洋小故事。

每年6至9月是澎湖白沙鄉赤崁村著名的丁香魚產季,捕撈的魚獲會依市場需求直接煮熟曬乾,或是上岸卸貨後進行生魚品質分類挑揀,將非丁香或帶傷的魚視為下雜魚剔除。今年7月,年年有鰆團隊和屏東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研究員何宣慶老師一起在赤崁漁港進行一系列魚類採集,意外在下雜魚堆中發現本地海洋物種的多樣性,不僅發現澎湖首次記錄到的橘斑無鰭蛇鰻,還有許多未知品種待分析,收穫豐富。        
致力於澎湖食魚教育的年年有鰆團隊,深信海洋文化和生活密不可分;可惜在地長期缺乏更積極的互動連結,讓海洋思維逐漸狹隘匱乏,傳統漁法和習俗亦不再得年輕人熟悉。因此年年有鰆試著紮根於教育,透過課程講座、遊程體驗或紀錄片等方式,活潑帶領一般民眾接近大海,認識餐桌上的海鮮,了解如何與海和平共存。     

在發現赤崁擁有豐富海洋資源後,年年有鰆團隊認為這裡深具故事性,既是丁香魚的故鄉,亦有為數多元的物種,是非常好的教育題材。因此,團隊特別針對赤崁漁港採集衍生多項活動,包括培育海洋採集志工,一起到赤崁漁港了解完整的作業流程,實際在下雜魚堆找尋並紀錄品種。另外,還有魚標本DIY的體驗遊程,時間約莫1.5個小時,首先介紹澎湖下雜魚的日常及赤崁丁香漁業,接著拿出退冰後的下雜魚一一介紹其特色與小故事,其中至少有十種以上的魚科,配合圖鑑互動討論對魚的觀察;接著挑選自己感興趣的魚種進行標本製作體驗,細緻的展鰭步驟更能讓人仔細欣賞魚體的完整構造,最後再放到水下進行水拍,留下一張張美麗的魚照片。

魚類品種大哉問

每天從赤崁漁船捕撈上岸的魚獲和魚況都不同,年年有鰆每次前往採集體驗用的下雜魚,總是有著期待的心情,也是讓人學著理解大自然的給予,並非絕對的固定模式。魚獲中常見的品種包括有沙丁魚、天竺鯛、鱙仔、絲鰭鱚、狗母魚、臭肚、秋姑、雀鯛、比目魚、蝦虎、石狗公等等,對於一般人來說,這些名字可能略顯陌生,但透過年年有鰆的體驗遊程將能陪伴民眾進入這個繽紛多元的海底世界。

「這些魚可以吃嗎?哪些魚有毒呢?這個魚還可以再長更大嗎?丁香魚跟鱙仔看起來長好像,要怎麼區分?臭肚魚真的有臭味嗎?聞起來像是什麼味道?老師您說比目魚可以用頭朝的方向分類,可是我看不出來欸!」……體驗遊程初始,學員們已經興致高昂地討論起眼前的魚群。有鰆團隊會將採集回來的魚種陳列攤開,各個顏色、體型、斑點、紋路、魚鰭形式等特徵都有學問,每個細節都如同一個零件,一層層組起魚體優美的線條。課程試著跳脫教科書般的論述,首重讓參與學員用自己的視角去分辨魚類,接著由講師敘述各魚種的特徵或故事,讓大家留下生動的印象!最後讓學員將每種魚進行擺盤,為今天所認識的全部「魚老師」留下一張合影。

學習展鰭製作標本

學會判別魚種的小技巧後,學員可挑選自己有興趣的魚類來進行標本製作體驗。此舉主要希望學員能透過細緻的操作步驟,仔細端倪魚體的線條構造和紋路。例如,要展鰭固定就必須了解不同的魚有各自的體型和魚鰭形式,胸鰭、背鰭、腹鰭、臀鰭、尾鰭等等都有其特殊的大自然設計,或長或短、華麗或簡單。

在開始製作標本之前,得先備好前置工具—鐵盤、保麗龍板、昆蟲針、鑷子、95%酒精、塑膠滴管、保麗龍箱。接著,先將魚體用清水洗淨表面的泥沙和黏液,將身體彎曲放鬆,以「頭左尾右」的標準角度擺正,再用鑷子分別拉開魚鰭並用針固定。拉魚鰭是製作標本最困難的一項步驟,因為每種魚的魚鰭形狀都略有不同,所以必須先細細觀察分布,再輕輕地用鑷子一點一點拉開、用針固定位置,反覆微調,確保魚鰭皆完整展開。以絲鰭鱚為例,牠的背鰭和腹鰭長而華麗,弧度十分優美,但因為範圍大所以難度較高,必須重複調整拉展,甚至得用上多根針才能完全固定;偶而會發現絲鰭鱚展鰭時魚鰭有明顯斷裂不連續的現象,對此何宣慶老師表示可能是因為性別轉換期,所以魚鰭較不完整,做中也能觀察其特殊的生態習性。

確認所有鰭條都展開後,用滴管適量取95%酒精,分別滴在眼睛以及魚鰭和身體的交界處,等待約6至8分鐘,拔針確認魚鰭已僵硬定型後,就宣告完成。若欲保存更久,可依魚體大小浸泡福馬林約3至10天不等,取出後改用水浸泡1小時,最後將水倒掉,放入裝有70%酒精的玻璃罐中浸泡,貼上日期、地點和品種標籤即大功告成。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Copyright © 2024 年年有鰆版權所有 隱私權政策
cross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