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幫手側記:從魚市場導覽走進澎湖日常】

2022.06.08 

文:子瑜

清晨五點半在澎湖最大的魚市場「第三魚市場」集合,我和客人都還睡眼惺忪,但對澎湖人而言這還是太晚了。透早天還未亮,漁船早已將徹夜辛勞換取的漁獲卸上港邊,我們只來得及趕上拍賣區最後一批零星漁獲。

我們跟著年年有鰆的負責人佳容步入拍賣區,雖然因疫情無法近距離觀察,仍可遠見一籃籃紅魽、烟仔、鯖魚……被東搬西走。漁民雙手一扛,澎湖的明星魚「𩵚魠」在磅秤上彈跳,接著就被送上通往本島的貨物區。牠是澎湖的財源,重量好,每公斤價格可以從800一路上跳到1200元以上。漁民圍著磅秤,窸窸窣窣地在紙上記價碼,雙方敲定就一籃扛走,很是率性。

接著隊伍移動到販售區,這也是魚市場的主體。三排攤位,擺號碼牌的是固定攤販,後頭的老闆們索性鋪一張布,就地賣起底拖網、流刺網捕捉的漁獲。逛一趟市場就是在體驗生活的驚喜,晚餐桌上的菜都在當天一早才知曉,佳容說,這裡沒一家老闆敢魚目混珠、亂喊價,因為澎湖客人都是挑嘴的,一旦發生必定全澎湖都知道臭名。

必須坦承,當沿著攤位整排望去原本的我只會說「是魚」,只認識壽司上的魚片、餐桌上的料理,但魚市場動輒數十種鮮魚讓人眼花撩亂,佳容一一向我們指認:這是澎湖縣魚「玳瑁石斑」、這一籃形狀很像但有分「鯖魚」跟「小鱗脂眼鯡」(俗名臭肉),或我常以為花枝就是日本料理店見到的透明白色,本體其實是灰褐色的。

另外常提到澎湖的特色家常菜「小管麵線」,因為六月正是小管產季,在魚市場內小管是一車一車載來。小的可放進塑膠盒,蒸熟當成點心吃;大的則跟魚籃一樣長,體長差距4-5倍。這也是我第一次看到真正新鮮的小管:全身保持透明,細看時身體的紅斑還像呼吸時浮動,一觸摸就刷上紅色。佳容買了一盒燙小管給大家吃,沒想到一咬仍是多汁,鮮甜程度不愧是魚市場的鮮貨。

駐島這幾天,接觸幾位在地或久住澎湖的人,能辨認風向、懂得順應潮汐,或者在水上遊憩時,也知道該如何觀察海流調整風浪板。就如今天,當我在魚市場看到老闆隨口認魚,饕客們一眼看向魚眼、魚鱗,就知道是否新鮮,接著鏟子一把撈魚帶回家,腦裡已經運作完該如何煎煮炒炸。我想這也許是在都市土生土長的我仍無法達成、卻極其嚮望的,與自然共生共存的生命力吧。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Copyright © 2024 年年有鰆版權所有 隱私權政策
crossmenu